下南洋闯五洲:客人开埠,广人旺埠,潮人占埠
提示:点击上方"潮商"关注我们
粤商以广府、潮汕、客家商人为主体,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统商帮中占有重要一席。
咸丰9年(1859年),刚满18岁的张弼士为逃荒离开广东省大埔县,漂海南下到印尼谋生,开始在一位温姓老板商铺做伙计,让他管理账房,因其为人诚实、可靠,得到了老板赏识,还将自己唯一的女儿许配给他,若干年后,张弼士夫妇得以继承全部财产,后来张弼士决定将一半财产创办一间经营各国酒类的商行,做买卖生意,同时承办当地酒税和新加坡的典当业,从此走上富商之路。
1891年,张弼士了解到烟台当地气候、环境适宜种植葡萄,便接受酿酒师奥地利人哇务的建议,从德、意、法等国引进124个品种的120万株葡萄,并购进了压榨机等设备, 1895年,张弼士出资300万元,创办了张裕葡萄酒厂,于是有了百年张裕的由来,成为“中国葡萄酒之父”。
“三位一体”
张弼士是早期粤商的代表人物,但是,许多人并不清楚,与晋商、徽商等不同,粤商文化由客家文化、潮汕文化和广府文化三大板块构成。据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谭元亨教授粗略估计,广府人口占广州总人口的一半以上,客家人约占1/3,潮州人则占1/6,且有着鲜明的文化差异。张弼士出身地大埔,隶属梅州市,属于典型的客家人聚居地。
当然,民间的说法只是一个笑谈,比如,粤商的三大商帮每代都不乏巨商富贾。但是,粤商的三大商帮,存在开放、实用、灵活、勤劳等共性特征的时候,确实又有其鲜明的个性。在一个大的地理区域中,各居其所,既有三角洲、平原,也有丘陵、山地,人文传统、地理环境的差异,造成了民系品性的落差。
由于潮汕平原地少人多,生存不易,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,且为群山阻隔、陆路交通不变,而东南濒临大海,近海有不少岛屿,地理环境迫使潮汕居民很早就“逐海洋之利”,发展海上贸易,民间曾经盛传“有潮水的地方,就有潮汕人”的说法,长期面对惊涛骇浪,培养了潮汕人坚强意志、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以及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;由于人均耕地不足三分田,潮州人精细耕作,“耕田如绣花”,有着精益求精的传统,因此,有人形容,潮汕人的人文性格是”海盗与儒雅并存”,一方面富有“能闯能略、谨慎精细、务实勤俭”的海洋精神,敢于冒险;另一方面,儒雅文化又培育出了功夫茶、潮汕菜等追求细节的文化传统。
除了三大民系文化之外,广东还有着雷州文化、桂东文化、特区文化等,甚至在讲粤语的江门地区还有着“五邑文化”,恰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粤商人文品格的底色,他们认可价值多元,处事讲究求同存异,兼收并蓄。
商帮缘起
明朝以前,广东商人的经商活动多是分散的、个体的行为,各自为战,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,有“商”而无帮。明朝嘉靖中叶之后才逐步形成广东商帮,由海商、牙商和国内长途贩卖的批发商构成。
早年,广东商帮就分为广府和潮州帮,前者商人主要由珠江三角洲各县以及操粤语语系的其他商人构成,清嘉庆年间,广州府属13县居民,以商贾谋生者平均占比约28%,南海县甚至高达60%;潮州帮则为执政当局的“海禁”政策所逼,多属亦盗亦商,因为潮地多靠海营生,在“海禁”政策中约束最严而难以谋生,只好铤而走险,选择从事海上武装走私的道路。
名闻天下的十三行商人中,其实相当部分是福建人,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冷东教授介绍说,“大部分行商,多半不是广东人,像伍家、潘家这两大家族,祖籍都不是广东,而是福建,曾有学者详细考证了二十多家行商的籍贯,其中过半都来自外省,主要就来自福建、安徽等等。”而闽商中,相当部分就是潮人。
客家商业势力的崛起则较晚。早期的客家人仍然保留中原的农耕传统,以耕种为主,但是由于山区的土地有限,再加上人口繁殖,部分客家人才“洗脚上田”做起商人。由于具有福建、江西交界地区的区位优势,其更加注重到内地经商,尤其在清朝初期,执政当局奉行“湖广填四川”的移民政策,客家人大量到湖南、湖北和四川经商,不少客家商人致富后又定居入籍四川。据有关研究统计,清代康、雍、乾三朝(1644-1795年),客家人入籍四川者至少达75万之多。
三大分支缘起各有不同,却彼此融合,才构成了“粤商”的整体概念。如今,关于哪个分支的商业力量最盛,并没有确切统计。不过,一般认为,从总量来说,广府商人人数最众,财富最多,但是最出风头当属潮商,而海外粤商群体中,潮商的势力亦最大,而客商的成长性则不容忽视。
官商远近
一般人总是喜欢探究粤商三大分支各自特色,学界似乎并无定论,但是,广东省社科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林平凡的观点,大体能代表一般学者的普遍观点,“整体而言,潮汕商人各具冒险精神,善于用独特的视角去把握、创造商业机会;广府商人偏重务实,更加信奉规范的经营模式;客家儒家文化浸染深厚,相信天道酬勤,勤勉的色彩更为浓重。”
谭元亨在《客商》一书中,将三者的差异化概括为:广府商人商业头脑灵活,独立自主精神强,能“顶硬上”;潮汕商人敢作敢为,“爱拼才会赢”;而客商在三大商帮中,“最能吃苦,最富于开创精神的同时也是最恪守诚信之道”。
有学者甚至将三大商帮简单概括为,“广府商人要利不要名,客家人要名不要利,潮汕商人名利双收。”
当然,以上观点皆为一家之言。除了这些差别之外,从官商关系、团体主义的维度,也能梳理出三大商业群体的若干差异。
要知道,客家先民多为中原躲避战乱的平民,在迁徙辗转中,始终保留着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,尊奉华夏为正统文化、崇尚诗礼传家,注重对传统、文化、语言、洗漱的完整保存,客家人甚至有“宁卖祖宗田、不忘祖宗言”的祖训。客家民系形成于宋,宋明理学濡染之深,不比徽州人弱多少,保持了崇文善学、勤俭节约、质朴率真、重视名誉的文化性格,从徽州到梅州,甚至能找到不少共同之处。一般人以为粤商“重商轻文”,至少客家人绝不是这样。
而潮汕商帮则尤为注重内部的人际关系,“抱团”意识最为鲜明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商研究中心邓可斌博士戏言,“任何一个潮汕人,只要会讲潮汕话,如果没有工作,去找潮汕老板的话,基本能做到找3个老板,有2个老板愿意提供工作,潮汕人尤其讲究相互扶助。”2010年的国美电器股权争夺案中,曾有消息说潮汕老乡火线相助黄光裕20亿元,有其深重的文化心理基础。
在三者中,广府商帮文化气质似乎最为独立。比如,其他两家都以潮商大会、客商大会这类组织为依托,构建商业网络,密切内部协作,而广府商人对于此类活动的热情远远不及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o0144by9rlt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▲纪录片《粤商·客家厚德》
当然,三者同处于岭南地域,彼此融合贯通,其关系亦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,并不能将差异绝对化,比如,香港和深圳原先是客家文化占主流的地方,其后逐渐演化为广府文化、客家文化杂存的地方,现在广府文化的表现明显更为突出。
来源:客家精英手机报
往期精彩文章推荐,点击题目即可查看
▲这个酷毙了的汕头男人,仅用3个字就影响中国20年!如今却因一个毒誓,沦落到倾家荡产整天哭哭啼啼……
文化的境界 · 财富的智慧